返回列表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
消防学术:人在火灾中的行为顺序
发表于:2017-08-18 07:57:13 分享至:

研究人在火灾中行为的重点是要分析人在火灾中的行为顺序。顺序,也叫次序,指在受到火灾刺激后,人为了满足个体安全需要所做出的一系列反应的先后次序。研究火灾中人的行为顺序的目的就是找出人灾火灾行为次序的规律性,为性能化防火设计提供参考,合理制定灭火预案,更好地做好抢险救援工作。事实上,由于火灾事故类型千差万别,人员消防意识和心理素质各不相同,行为顺序不可能象安装机器设备一样按步骤机械地重复,目前这方面工作还有待深入。

 

一、行为顺序的影响因素

 

影响人员行为顺序的因素很多,其中性别、角色和与职业及责任范围对火灾中人员行为反应影响最大。

 

(一) 性别对行为顺序的影响

 

在MGM宾馆火灾人的行为的调查研究中发现男人普遍认为火不是那么严酷,他们的反应顺序首先是准备疏散,其次才是招呼其它人或了解火情。而女人正相反,她们首先是了解火情和招呼其它人。毫无疑问,当她们意识要逃离火场时,火情已经相当恶化。

 

与在公共建筑中的情况相反,在私人住宅中男人表现出灭火行为的远比女人为多。相关的统计资料表明这一比例男人几乎是女人的两倍。这可能也反映了男人在家族中的支配作用导致丈夫或父亲较晚地离开建筑物或重返建筑物寻找家人。

 

(二) 角色对行为顺序的影响

 

所谓角色,是指个体在一切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是由个体的自我评价和周围环境对个体的认可程度两个固素决定的。同一个体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自然不同,即使同—个体在同一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也会因时间和条件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也就是说角色含有特定的时空条件。所有的角色都不是由个人认定的,而是客观赋予的。例如在医院火灾条件下,医护人员在处理火灾、组织疏散散和引导疏散方面就是自然领导者的组织者,而病人,不管他地位多高,以前担任什么工作(消防除外),都会自然而然地处于从属地位,并强烈地期望着医护人员的指引,接受疏导。

 

日本消防研究所避难安全研究室曾对对旅馆、医院、百货商店和综合性建筑物的服务人员在火灾中的行为表现分别进行了调查分析。所调查的火灾为燃烧面积在500m2以上有死亡或不足500 m2死亡3人以上的火灾。重点调查的起火后各类建筑物中服务人员的第一和二反应。

 

旅馆发生火灾后,58%的服务人员的第一反应为灭火,27%的服务人员的第一反应为报警,积极引导顾客疏散的比例仅占4%。只有在初期灭火失败后,以引导疏散和逃生作为第二反应的明显增多。

 

百货商店的服务人员在确认起火后,并没有直接引导疏散,而是力求在引导顾客疏散之前能灭火。但灭火失败后则迅速引导顾客疏散。因为火灾他们认为在顾客不知情的情况下组织疏散会引起混乱。

 

综合型建筑物内管理人员在确认起火后的第一反应以灭火居多,见火而逃生的也不少,初期灭火失败后几乎都是逃生。这说明在综合性办公楼内由于单位之间彼此独立,周围环境对服务人员的认可程度就不一致。

 

调查发现医院与其它旅馆、百货商店、综合性建筑不同,医护人员的第一反应是积极引导患者疏散。在初期灭火失败后,相当多的第二反应也是引导患者疏散。确认起火后。医护人员的第—反应中无一例是自行逃生,这也与其职业特性有一定关系。

 

针对公司办公大楼火灾中人的行为调查发观,职员的火灾中行为反应顺序与职业及责任范围有关。总的来看,库房负责人和男库员的第一反应多表现为负有责任感的行为,象大声招呼其它人,呼叫管理人员或消防队,取灭火器,移走贵重物品,了解火情,寻找起火点,关闭煤气,关闭电源,熄灭厨房用火,指引人们疏散等。

 

二、人在火灾中的行为模式

 

所谓模式是指可以用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或形式。由于人对建筑火灾的反应无规律可循,在火灾中没有确切的模式,人在火灾中行为的最终目标都是以最快的速度奔向出口(包括通过楼梯)或其它避难区。下面概括地介绍不同情况下的行为趋势。

 

(一) 行为模式与火灾阶段的关系

 

Wood对925次私人住宅火灾中受灾者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人的行为模式与火灾阶段有密切的关系。当只见到烟没有得到明确的有关情况时,人们的第—反应主要是灭火和了解火情,当得到确切火警或认为火势比较大时,绝大多数的行为转变为呼其它人一同逃离火场。

 

我国的居民住宅火灾中也表现出类似现象。隔壁房间失火后,如果火势向本人住所迅速蔓延,抢救财物的行为占主导地位,当发现自身已经处于被大火吞噬的危险时,逃生就成为唯一的选择。如天津六里台临建棚区火灾中,由于炉火管理不善引燃油毡,由于相邻居民都在抢救各自财物而没有集中力量灭火造成火势迅速蔓延,当火势直接威胁本人生命安全时,则弃家逃生成了主要行为。

当百货商场、旅馆、办公楼和超市等公共场所发生火灾时,火灾初期人们总是表现出争先逃生和盲目从众的不良反应。因此火灾初期时服务和管理人员应及时稳定人员情绪,引导人群尽快从安全疏散通道疏散出去。

 

(二) 行为模式与角色的关系

 

人员的行为模式与角色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在医院火灾中,无论是否受过消防训练医护人员的第一反应多数是及时疏散病人,甚至在烟火明显危及自身安全的时候,医护人员还要完成他对病人承担的义务,这与医护人员的职业意识和角色有极大的关系。

 

在Kensington花园疗养院火灾中,值班护土连续疏散了3名行走困难的病人,当他想再次返回病房转移其他人时,起火区浓烟弥漫,自动防烟门完全关闭,已经无法进入。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下到一楼借助室外楼梯从屋顶入口进入起火区查看病房,引导消防队从室外楼梯进入起火区营救病人。在另一起医院火灾中,总值班护士长在四楼下达疏散命令,当赶到二楼起火区时走廊的可见度极低,对面来人隐约可见。在这样的恶劣条件下,护士长仍然从头到尾检查了走廊两侧的病房,并将门挨个关好。日本消防研究所对20起医院火灾的行为统计资料也表明,医护人员在确认起火后的第一反应都与救助病人有关。

结合以前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火灾中人的行为模式按角色分大致有如下规律:

 

1、宾馆发生火灾,由于旅客与宾馆无利害关系,所以旅客的第一反应以疏散为主;

 

2、医院火灾中,出于职业的责任,医护人员的第—反应以积极救助病人为主; 

 

 3、办公楼火灾中,由于人员的地位和职责不同,行为有很大区别。对大多数人来说,以等待和疏散为主。

 

(三) 行为模式与出口和楼梯的选择

 

疏散过程中出口和楼梯的选择对人员行为模式有很大的影响。研究发现在高层建筑中,绝大多数人们选择利用楼梯疏散,比如对MGM火灾中554人的调查显示,使用楼梯疏散的有437人(占78.8%),且使用最多的位于楼房两端的楼梯,这是因为楼房中心部位在火灾的早期就完全充满了烟。

 

人员在选择避难路线有尽可能沿日常习惯路线的倾向(归巢本能)。加拿大学者Rauls通过分析高层建筑大规模疏散得出结论:通常不使用的出口在疏散中几乎没有人使用。比如在一次医院火灾中就出现这样的情形,人们宁愿在经常使用的已经充满热烟气的楼梯内拥挤,也不愿意尝试利用其他很少使用楼梯逃离火场。实际上也现也医护人员也很少利用这些不经常使用的楼梯来疏散病人。

只有当习惯使用的出口、楼梯被烟、火或人为条件封闭时,出于生理上的需要(涌向窗子呼吸新鲜空气)和心理上的需要(趋于聚集、克服恐惧)才朝向非习惯使用的出口疏散。比如在天津松江胡同居民楼火灾中当唯一的木质楼梯被大火烧塌无法通过,被大火惊醒的人们才选择其它非习惯使用的出口,如跳窗逃生,利用天窗逃生。

 

(四) 行为模式与性别的关系

 

性别对人员在火灾中的行为模式有很大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火势发展的过程中,男人趋于留在楼内试图灭火,而妇女则选择先逃离的比例较大,更力求呼喊别人或等待进一步的指引。

 

“重返”是指在火灾熄灭前,已逃离起火区的受灾个人返回起火区的行为。研究发现重返行为是多见于男人的行为,而女性的比例要明显的低。有人对英国925次私人住宅火灾(其中死人2193人)的统计数字进行分析,重返行为高达43%,其中36%的重返者有自行灭火的动机,而15%则是为了抢救财物和寻找家人。

对美国11管区的161起火灾进行分析也发现30%的受调查对象有重返行为,在重返行为中男女的比例为61:39,这也充分证明重返行为具有明显的性别特征。